国常会做出重要部署——专家解读“碳排放双控”如何推进?

赵雨笙(封面新闻记者)、欧阳剑环、彭扬
2024-04-15

4月12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和《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强调要聚焦重点领域推进节能降碳。


本文分享中科院院士戴民汉、厦门大学林伯强在“碳排放双控”方面的观点,并附国务院常务会议解读,以飨读者。


1

“碳排放双控”如何推进?


4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和《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强调要聚焦重点领域推进节能降碳,将其与扩大有效投资、老旧小区改造、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等结合起来,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消费方式,更好发挥节能降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要立足国情实际,坚持先立后破,稳妥把握工作力度和节奏,保障好高质量发展的能源需求。


“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的背后,是从‘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的转变,这一转变抓住了‘碳排放’这个‘牛鼻子’,旨在同时解决气候治理和能源短缺。”中国科学院院士戴民汉接受专访时说。


在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看来,节能降碳行动方案既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具体路径,也是拉动新能源消费的有效抓手。


戴民汉

中国科学院院士

厦门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碳循环课题组组长


林伯强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



怎么理解碳排放双控?


专家表示,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研究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是在中央作出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的顶层设计后,政府层面推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举措。


2023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的意见》。会议指出,要坚持先立后破,完善能耗双控制度,优化完善调控方式,加强碳排放双控基础能力建设,健全碳排放双控各项配套制度,为建立和实施碳排放双控制度积极创造条件。


记者注意到,早在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就提出,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完善减污降碳激励约束政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如何理解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林伯强表示,能耗双控的特点是在能源消费强度指标进行约束基础上,对能源消费总量提出预期要求。现在将约束性指标往碳转移,有助于更好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随着我国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越来越高,能耗双控与碳排放双控的区别日渐凸显。”林伯强认为,能耗双控与碳排放双控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将清洁能源列入控制指标。为推动能源利用向清洁能源转型,改变控制指标正当其时。



碳排放双控有何挑战?


2020年9月22日,我国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双碳”目标。即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目前,我国已公布具体碳达峰目标,即202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3.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顺利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


在专家看来,无论是能耗双控还是碳排放双控,最终目标都是如期实现碳达峰目标。


“此前在执行能耗双控时,出现过年底拉闸限电等问题。今后在分配碳排放指标的过程中,提前部署十分重要。”林伯强认为,能耗双控经过长期磨合实践,最终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案。碳排放双控需要解决包括科学计算和调度分配等方面的问题,兼顾各个地方的情况,不搞“一刀切”。


在林伯强看来,怎样对全国性指标进行分解,是建立碳排放双控指标体系的难点。如何结合各地的资源禀赋、经济实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等各方面情况对指标进行分配,是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最大的挑战。



如何达成“双碳”目标?


“海洋是地表系统最大的碳储库,碳储量是大气的50倍。”在戴民汉看来,如果没有陆地生态与海洋系统吸收大气二氧化碳,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可能早已超过《巴黎协定》的温控目标。“双碳”战略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蓝碳在内的海洋碳汇是实现碳中和目标及其战略路径决策不可或缺的要素。


戴民汉认为,实现碳中和目标要重视“低成本能源和技术”革命,大力发展负排放关键技术,突破碳中和关键技术瓶颈。与此同时,应尽快启动碳中和大型数值模拟系统和管理决策系统的研制。


林伯强表示,在未来全球各国的新能源系统中,风电、光伏将成为主要的发电能源。在“双碳”目标下,我国风电、光伏技术快速进步。鉴于可再生能源将大规模并网的现实情况,储能可极大提高风电、光伏发电的可靠程度,将在实现“双碳”目标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林伯强认为,随着政府工作目标逐步从能耗“双控”转向碳“双控”,及时、准确监测与获取碳排放信息对决策部门准确研掌握各地区、各行业碳排放真实情况至关重要。“科学精准地进行碳排放统计与核算尤为重要。”


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产业基础和资源环境存在较大差异,各地区的碳达峰、碳中和之路不能亦步亦趋。在节能减碳工作中,不同地区与部门应结合自身实际,有差异化地承担减排责任。


2

解读国务院常务会议


4月12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有关工作,研究健全解决企业账款拖欠问题长效机制的举措,听取关于节能降碳工作的汇报,部署开展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工作。


要点速览


• 以更加务实有效的举措,支持中部地区把区位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 解决企业账款拖欠问题,坚决遏制“边清边欠”“清了又欠”


聚焦重点领域推进节能降碳,将其与扩大有效投资、老旧小区改造、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等结合起来


• 全面提升电动自行车生产、销售、使用、停放、充电、报废回收等各环节安全水平



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


为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会议强调,要抓好重大工作任务、重大改革事项的落实落地,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强区域协调联动,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更加务实有效的举措,支持中部地区把区位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不断提升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巨丰投顾高级投资顾问于晓明认为,会议部署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将带来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和就业机会增加等方面的发展机遇,为经济持续增长奠定坚实基础。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加强区域协调联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等举措,有望提升中部地区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吸引更多投资。



解决企业账款拖欠问题


会议指出,解决企业账款拖欠问题,关系营商环境改善,关系经济回升向好大局,关系政府形象和公信力。既要高质量推进清欠专项行动、解决当前的清欠存量,又要下功夫健全长效机制,坚决遏制“边清边欠”、“清了又欠”。要聚焦政府拖欠企业账款问题和大型企业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问题,进一步提高拖欠主体违规成本,降低被拖欠企业维权成本,抓紧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工程价款结算、商业汇票管理等制度规定,让长效机制尽快畅通运转起来。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日前发布的报告指出,中小微企业应收账款占比高、期限长,被拖欠现象较为突出,拖欠问题的成因复杂多样且造成了较多负面影响。为此,应以畅通产业链供应链、规范资金使用、加强金融支持、完善体制机制等为抓手,推进中小微企业账款顽疾“治标治本”。


在完善体制机制方面,上述报告提出,应健全账款拖欠治理法律体系,强化专业服务保障。建议修订完善反垄断法,扩大对利用优势地位的解释范围,将“大企业拖欠中小微企业账款”界定为滥用市场地位行为,对故意延迟验收、无故拖欠中小微企业账款等行为的法律责任制度进行完善,从源头破除欠款方拖欠中小微企业账款的基础。整合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在司法体系中设置“涉企账款诉讼服务专区”,加快法律诉讼,为中小微企业追讨欠款提供“绿色通道”,遏制延长应收账款账期的现象,减少新增拖欠账款和呆坏账,加强对转移资产的追讨执行力度。



聚焦重点领域推进节能降碳


会议审议通过《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和《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强调要聚焦重点领域推进节能降碳,将其与扩大有效投资、老旧小区改造、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等结合起来,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消费方式,更好发挥节能降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要立足国情实际,坚持先立后破,稳妥把握工作力度和节奏,保障好高质量发展的能源需求。


节能降碳与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密切相关。《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提出要实施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回收循环利用、标准提升“四大行动”,其中,设备更新行动是以节能降碳、数字化转型等为重要方向,推动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教育、文旅、医疗等七个领域设备更新改造。


“推进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将有力促进投资、促进消费,也会促进节能降碳,既利当前、更利长远。”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此前表示。


于晓明认为,会议通过的政策实施将推动相关领域技术创新和扩大投资,扩大新能源、清洁能源、环保设备等相关企业的市场需求,节能环保技术研发和应用还将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此外,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也将鼓励高能耗、高碳排放等行业加大环保投入和节能减排力度。



全面提升

电动自行车各环节安全水平


会议指出,近年来电动自行车引发的火灾事故快速增加,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必须下决心整治。各地区各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密切协作,加快化解存量风险、切实遏制增量风险。要注重系统治理,强化标准引领和监管执法,全面提升电动自行车生产、销售、使用、停放、充电、报废回收等各环节安全水平。要注重疏堵结合,完善配套服务和支持政策,大力推进充电设施建设、蓄电池以旧换新等工作,在加强安全监管同时更好满足群众生活需求。



作者:赵雨笙(封面新闻记者)、欧阳剑环、彭扬

来源:封面新闻、中国证券报

编辑:陈美珊


免责声明:

本平台只做内容的收集与分享,报告版权归原撰写发布机构所有,由中和碳研究院通过公开合法渠道获得,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平台对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善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供读者参考,本公众平台将不承担任何责任。


公司简介

中和碳(北京)有限公司集合各界专业资源,深入研究“碳达峰 碳中和”相关部署,主动服务和支持国家重大战略。通过实地考察、专题培训、高峰论坛、展览展示、产业咨询等形式,探索双碳背景下新能源发展方向,产业园建设,碳交易市场体系建设,重大科技专项突破,绿色金融,绿色农业等问题,为地方政府、企业机构发展提供服务和智力支持。


分享